害怕損失會重創你的財富

前言

人們都討厭失敗、討厭損失、討厭虧錢,這是無庸置疑的。甚至人們討厭輸錢的意念比贏錢大2倍!

舉例來說:有兩種投資商品讓你做選擇,而本金是10萬元。一種投資商品能讓你百分之百獲利,可以賺取10萬元。另一種商品是50%的機率賺到雙倍獲利20萬,但另外有50%的機率則是一無所有。

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百分之百獲利』的選擇。

如果商品項目變了,一樣是本金10萬塊,一種投資商品是百分之百的虧損,讓你一無所有。另外一種商品是50%機率不會賠錢,但另外有50%的機率不但一無所有,還要再負債10萬塊!!

這時候,人們會選擇『拚拚看後者,也許50%的機會不賠錢』。

上述的心理行為稱為 損失規避(英語:Loss aversion

在害怕損失的情況下,有可能採取風險更高的冒險行為,導致財富重創,因為人們是無法忍受虧損的情況,老P可以舉幾個例子。

沉沒成本謬誤

以花錢買票看電影為例子,人們花兩百多塊門票看電影,等電影開始時才發現是大爛片。但錢已經花了,因為不想浪費錢,所以只能忍耐著把電影看完。

事實上電影票錢並不會賺回來,反而損失2個多小時的時間。

以老P自己為例子,去年早已規劃好帶全家去日本玩,機票與旅館的錢已經付了。但年初時中國發生武漢肺炎(COVID-19),雖然此時日本還未出現疫情,政府也沒有發布旅遊警戒,擅自行程是沒有賠償的。

照理說當時老P是可以帶家人去日本玩的,畢竟錢已經花了,特休也排好了。

老P的腦中曾浮現:『趁日本疫情不嚴重的時候去玩,應該不會怎樣?』的想法,但衡量過後最終還是認賠殺出、取消行程,因為風險實在太大了。

之後新聞出現好幾例,因為貪玩、不想陪錢而冒險去國外旅遊,最後被困在國外、甚至染病的案子。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厭惡剝奪(英語:Endowment effect),就是人們傾向於喜歡自己擁有的東西,當我們擁有一件東西後,該東西的價值也會在心中相對地提升。

以車子為例子,如果有看過理財相關書籍或文章,大都會提到:『買車容易養車難、車子是跌價不保值的、買車的錢會拖慢財富獨立的時間、車子的使用率太低、替代車子的交通方法 …』

看完之後腦袋會變得理智點,並覺得:『恩~~講得似乎有點道理』

但實際上要你賣掉車子卻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因為總是有無數個理由不賣,像是『有感情拉,怎能把大白賣掉?』、『不方便、很麻煩』、『使用的順順地,不想改』….

錯失恐懼症

錯失恐懼症(英語: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稱社群恐慌症等,是指一種由患得患失所產生持續性的焦慮,得上這種症的人總會感到別人在自己不在時經歷了什麼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同時,它也被定義為一種對後悔的恐懼。

像是肺炎疫情時,大家突然一窩蜂搶衛生紙就是經典的例子。

或是今年房價飆升,PTT有個常逛房屋版的網友問大家,他覺得房價是一去不回頭、只會越來越高,所以勸住在中永和的姐姐趁早買房,以免錯失機會未來再也買不起房。

姐姐和姊夫每個月收入約7~8萬,分別有3歲、6歲兩個小孩,有台老車、目前租在家族的公寓,手邊自備款約50萬,根本沒錢買房。

所以他勸姐姐向親戚借錢或是用信貸補足房屋頭期款,褲帶嘞緊捏一下買房子,問網友們是否贊同?

他可能覺得 PTT房屋版也號稱房仲版,在大家一片看好房價的情況下,要尋求同溫層的贊同是很容易的。

但這次幾乎所有人都反對買房,因為這樣的經濟條件去買房,還有兩個小孩要養,不是捏一下就可以的。如果一個不小心發生意外,或是夫妻雙方有一人失業,整個家庭就會爆掉。

這是個衝動、莽撞的行為。

或是近年買美股是很夯的話題,在網路上常看到有人發問『國外券商帳戶開通的時間』?因為他們等不及要快點買股票,深怕錯過上漲行情,也是一樣的道理。

股票總是抱不久,無法享受複利成果。

歷史告訴我們,『長期』持有原型指數ETF獲利的機率是很高的,以台灣的0050為例子,下圖是2011~2020的走勢圖。

如果你可以抱牢九年,其獲利是很可觀的。

台股歷史線圖

買進、持有、然後獲利,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很難做到,因為很少有人能抱牢9~10年。

為什麼呢?因為違反人性。

雖然以長年來看大盤指數是上漲的,但其中經過多次的短期震盪與下跌,每一次媒體與名嘴都大聲呼籲:股票已達高點,嚴重與經濟背離,勢必會陷入長期的崩跌狀態,大家快點逃命阿。

不信的話你可以查查藍色線條的期間,當股市下跌時,新聞媒體都報導些甚麼?

散戶們根據上述心理行為追高,當市場震盪時又抱不勞,最終砍在阿呆股,或是高唱畢業文後看著股市一去不回頭,所以無法賺取該有的獲利。

可參考下列經典的散戶圖。

散互圖

下回老P來討論如何違反人性並抱牢股票。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